当前位置:首页 > 体系
人们为何喜欢折柳相送

2025-05-16 02:09:18

  ◎姚秦川

  “折柳相送”是人们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送别习俗。常见的为何画面中,这边厢,喜欢相送折一根柳条交对方手中,折柳道不尽千言万语;那边厢,人们拿了柳条后,为何一步三回头,喜欢相送不忍离去。折柳见此情景,人们后人不禁要问:为什么送别时偏偏选择了“柳”,为何而不是喜欢相送其他植物?

  柳,是折柳我国分布最广的植物,遍布大江南北。人们柳,为何随栽随活,喜欢相送高温不怕,盐碱不怕,旱地也不怕。正是因为柳这种不拘环境、随处生长的特性,作为古人赠别好友的信物,便再合适不过。人们希望亲朋好友离开家乡后,也能像柳那样,适应环境,落地生根。

  明末清初小说家褚人获曾在《坚瓠集》中谈到这一问题:“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?非谓津亭所便,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,望其随处皆安,一如柳之随地可活,为之祝愿耳。”可见,折柳送行,包含着为离别者祈福康泰的美好祝愿。

  中国古人善治木,家门口最常见的木材之一,就是柳树。很多人认为柳木疏松,不宜做家具。其实,柳树种类繁多,有一些柳木结实、耐用、不易变形且纹路清晰,制作家具既实用又美观。

  砍伐柳树时,一般不会连根拔起,而采用“头木作业”——就是当柳树长到一定高度时,把它的上半部分截掉,用来做家具材料。截掉以后,新枝从旁边开始抽芽,形态更加美丽,柳枝也越来越茂盛。而“留”与“柳”谐音,这个“留”,就是留住下面的树干,把根留住。这或许是“柳”与“留”相关联的真正原因吧。

  相传为李白所写的《忆秦娥·箫声咽》这样写道:“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,咸阳古道音尘绝。音尘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”王国维评李白这首诗时说:“‘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’,寥寥八字,遂关千古登临之口。”

  “千古登临之口”,就是“灞陵”,位于西安城外,是汉孝文帝的墓,边上就是千古离别之地灞桥。西安作为唐以前十三朝古都,送别大事就都在这座城外的灞桥上。王国维认为《忆秦娥·箫声咽》气象格局很大,是借用折柳,将人与人之间的送别,扩大到更宏大的时空。

  在历史变更的长河中,“灞桥柳”把“秦、汉、唐”三个强盛王朝连结在了一起。因此,在历代诗文,提到“灞桥折柳”的典故最多。

  其中有这样一首:“杨柳含烟灞岸春,年年攀折为行人。好风若借低枝便,莫遣青丝扫路尘。”这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所作的《途中寄李二》。李益家在陇西,位于河西走廊的要地,中原和西域的交界地,因此,对阳关送别应该感同身受。陇西出了个著名的李氏家族,李渊认定陇西是自家郡望所在,连李白也认为“家本陇西人”。

  自《诗经》始的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,经历代的吟诵,从“柳条折尽花飞尽,借问行人归不归”,到“伤见路边杨柳春,一重折尽一重新”,再到“西域杨柳弄春柔,动离忧,泪难收”,等等等等。这一折,一直折到了近代李叔同家喻户晓的《送别》:“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”。

  这还没完,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离开康桥时,仍念念不忘“那河畔的金柳”“离别的笙箫”。一根柳条,映射着千百年来文人默契推动形成的折柳寄别这一浩荡风景,真切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蕴和魅力。

  • 中心 | 综合 | 文化 |
  • Add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
    Tel:020-123456789

    | Copyright © 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 Rights Reserved>
    友情链接: 5·19中国旅游日:“食”刻出发 寻味城市心跳  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  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  民政部发布《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》 让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更有品质  《黑神话:悟空》主题艺术展:见证中国美术学院百年美育传统的当代表达  国家大剧院实现“百城千幕”同步直播“第二现场” 千里共赏  2024年我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、略有结余  厦门市智能医疗器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验收  这所学校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满满文化味  宣城绩溪:草莓采摘正当时,乡村振兴好“丰”景 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  京津冀版权之夜带你体验“生活中的版权”  吉林白山:整治市场突出问题 打造放心消费环境  让问题口罩无处藏身!浙江查处曝光一批口罩违法典型案例 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灯具消费使用提示  合肥西将建大型生态文旅园  福建厦门一酒店未明码标价被处罚 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:未成年人“吃谷”谨防消费陷阱  福建南平:创新服务模式 赋能个体工商户发展  最新发布 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:未成年人“吃谷”谨防消费陷阱  福州召开指导会督促在线旅游平台落实主体责任  这所学校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满满文化味  服务点对点!上海嘉定市场监管局助力防疫物资企业生产经营  吉林白山:整治市场突出问题 打造放心消费环境  上海群众艺术活动进入“AI时代”,乡镇搞起AI文艺盛典  中国面向海外开展“中文+职业技能”教育 汉语作帆传文化 技能为翼育巧匠  聚焦进博会  高校博物馆悄然成为青年打卡胜地  2024年我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、略有结余  福建南平:创新服务模式 赋能个体工商户发展  这个元旦去哪嗨? 安徽沈福给你一场“好戏”!  福建开展质量技术帮扶“你点我帮”活动  全国首个公共图书馆网络文学主题阅读空间揭幕  用文化IP讲好地方故事  集纳51个场馆,“华剧院”品牌正式发布  吉林白山:整治市场突出问题 打造放心消费环境  这个元旦去哪嗨? 安徽沈福给你一场“好戏”!  这所学校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满满文化味  被众人吐槽的西湖醋鱼 为什么曾经那么有名  高校博物馆悄然成为青年打卡胜地  民政部发布《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》 让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更有品质  谷雨花开,照见千年风雅(古悦新喜)  福建厦门一酒店未明码标价被处罚  立案调查企业4家次 福建省药监局确保疫情时期药械安全  《黑神话:悟空》主题艺术展:见证中国美术学院百年美育传统的当代表达  创新乡村振兴督查机制的安徽逻辑  吉林市:为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优良市场环境  洗手液号称可杀冠状病毒 福建曝光10起涉疫典型案件  用文化IP讲好地方故事